服务热线:

178-528-25688

专业演出活动公司多年经验

为您提供专业活动策划演出服务!

演出市场

北京:曲艺、杂技等非遗项目演出将有政府补贴

作者:宁秀文化 发布时间:2018-07-29 07:29
今年55岁的杨志刚是内画鼻烟壶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只要有人愿意接这个手艺,他就愿意教。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非遗项目无人可传的窘境。
 
  西城区娟人工艺曾长期没有传承人
 
  由于历史原因,西城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全市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飞告诉记者,目前西城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市级非遗项目67项,区级非遗项目162项。
 
  但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早在2014年,西城区就根据当时非遗项目传承人多少和生命力强弱情况,划定了30个“濒危”项目。“当时最‘濒危’的项目,传承人已经去世了,或者已经失去传承能力了。这些项目我们称为部分失传,再不去整理就消亡了。”杨飞提到,娟人制作就曾因代表性传承人去世而长时间没有传承人。
 
  刘砚生是北京琴书名家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的弟子。提起当年自己拜师,刘砚生说,没有正式的仪式,“关先生和吴先生都没让我‘摆支’(也叫摆知,摆宴请客、告知众人),但当年学的时间比现在长很多。”
 
  1978年,关学曾引荐刘砚生拜吴长宝为师,学习打琴(扬琴),近三年时间里,刘砚生每周都去吴长宝家学艺。1990年,刘砚生又拜关学曾为师,学习演唱,一学又是三年。
 
  “对于琴书这个技艺来说,十年能立一个人到台上演出就不容易了。在以前,是要‘平地抠饼’,你往这一站,别人凭什么给你钱。”刘砚生说。
 
  时代冲击下的非遗传承困境
 
  杨志刚曾经是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工人,师从内画工艺美术大师刘守本学习内画绘制工艺。据他了解,现在还能制作内画鼻烟壶的传承人不足十个。
 
  “以前在工厂都是师傅带徒弟学,现在选徒弟都是难题。一般来说,一个熟手要基本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差不多需要五年左右。虽然基本技术三年就能掌握,但要画得好很不容易。”杨志刚说。
 
  杨志刚没有正式收徒,但有个姑娘已经跟他学了五年,“也算是徒弟了”。“能学五年很不容易,因为学这个手艺没有收入。不像我们当年进工厂,学得快学得慢都有一份工资,完成工作量,旱涝保收。”
 
  当下时代,鼻烟壶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这是该项工艺濒临失传的原因。杨志刚告诉记者,以前有句老话“可以一日无米面,不可一日无鼻烟”,现在没有人用鼻烟了,自然也不需要鼻烟壶了,“不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了”。
 
  而在刘砚生记忆里,小时候广播天天放北京琴书,很多唱段,他都是跟着广播听会的。14岁的时候,他还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正气歌》等三段琴书。不像现在,电台天天播放流行歌曲。
 
  刘砚生记得,有段时间北京琴书很受欢迎,除了电台录制节目,一些机关、工厂、学校的晚会,都会请他们去演出。“当年我们被称为‘文艺轻骑兵’,一个人就可以演出,所以很受欢迎。”刘砚生说。
 
  刘砚生没退休的时候就一直教学生写唱段,退休后更是专心从事北京琴书的传承。现在他每周日上午都会在天桥的票房免费演出,还会去一些“饭事”演出(饭店茶楼的舞台)。“以前我一般不去‘饭事’,现在觉得我再不唱,大家更没处听了。”刘砚生说。
 
  声音
 
  专家:保护非遗 民间、学院文化需融合
 
  2015年,原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进行研修和普及培训。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说,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关键是增强传承人的传承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提升。原文化部推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整体设想。
 
  但在传承人群进校园过程中,怎么处理好民间文化和学院文化,需要不断探索。宋俊华说,“传承人群掌握的是民间知识体系,高校老师掌握的是另一种知识体系,如何进行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既保持传统又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探索。”(记者李玉坤)
相关标签: 济南庆典公司 农新 云上演出 戏曲 观众 名家 过年 记者 湖北 日报
相关新闻
服务范围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78-528-25688

微信号

jinanyany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