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8-528-25688

专业演出活动公司多年经验

为您提供专业活动策划演出服务!

演出市场

60多年火爆演出1500多场,他们都是它粉丝

作者:宁秀文化 发布时间:2019-11-13 08:05
浙江昆剧团,被新华社誉为“新中国昆剧第一团”。它载入新中国文化史,是因为改编、排演了《十五贯》,并在北京成功上演,由此改变了昆剧的命运。
 
1956年发生的三件事,对浙江昆剧团以及六百年昆剧来讲,是命运的转折。
 
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批准,“国风昆苏剧团”从“民营公助”转为国营单位,并改名为“浙江昆苏剧团”。
 
4月10日,濒临倒闭的剧团为了“救活”自己,改编、排演《十五贯》,并在北京首演。之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各看了两场。
 
 
2010年,新中国成立最早的昆剧表演团体——浙江昆剧团排演的《十五贯》登临国家大剧院,再一次把昆剧舞台上极为经典的这部作品带给首都观众。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著名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就算你不是戏迷,没在现场看过,但一定听过它的名字,就像越剧有《红楼梦》,黄梅戏有《天仙配》,豫剧有《朝阳沟》,《十五贯》便是昆剧的代表作。
 
还有周恩来总理那句经典的话:“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历经浙昆六代人,长演不衰
 
从“国风苏滩社”到“国风昆苏剧团”,再到“浙江昆苏剧团”,直到现在的“浙江昆剧团”,我们从一个名字的变化上,就能看到一个剧团对昆剧的包容与坚守。昆剧传字辈艺术家,取“传”字,便是希望把昆剧代代相传。“况钟”周传瑛的儿子周世瑞,“娄阿鼠”王传淞的儿子王世瑶,还有刘异龙、计镇华,他们又把《十五贯》传给了下一代。
 
这部戏历经浙昆六代人——传、世、盛、秀、万、代,从未间断。今天作为浙昆最小一代的“代字辈”是“00后”,依然和前辈——1956年进京演出的原版人马同台演出,传承这部剧。
 
 
五位娄阿鼠,从左到右:田漾、陶波、王世瑶、刘异龙、吕福海。
 
而我们在时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主持《十五贯》剧本改编的黄源的儿子黄明明家里,又看到了另一种“传”。
 
从1956年首演开始,各种《十五贯》的戏单,一一“穿”上塑料套,没有一点灰尘。还有从1955年开始,黄源主持整理的《十五贯》初稿、整理本、第一版、电影分镜头等油印剧本,各个剧种,各种语言的《十五贯》剧本、连环画,厚厚的60多份群众意见的原稿,以及记录的周恩来总理关于《十五贯》的讲话……分门别类,装在两个“档案盒”中,干干净净。
 
“这些资料,是我父亲让我保存下来的,我们现在都还保存着,一直保存着。”黄明明说。
 
选昆剧晋京,为什么是它
 
新中国成立以前,昆剧凋零,台上唱的比台下看戏的人多,也没有一个正规的昆剧团。你从浙昆的前身“国风昆苏剧团”的名字里,就能看出“混搭”——苏,是苏滩,昆,是昆剧。这名字,是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取的。
 
虽然有些“乱”,但艺术家的专业和对昆剧的坚守,让田汉很感动。他写信给时任浙江省省长沙文汉,邀请剧团到北京演出。
 
1956年,在浙昆《十五贯》晋京前,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地,都已经没有昆剧演出团体了,当时的文化界、戏剧界,不少人以为昆剧不合时宜,淘汰是必然的。因为一出《十五贯》,流落各处的昆剧人被召回,开始培育新一代;学术界对于昆剧的研究,才开始重新恢复生机。
 
为什么是《十五贯》?
 
其实,最初准备晋京的剧目是《长生殿》。
 
1955年11月,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张骏祥陪印度电影代表团来杭州。外宾走后,11月21日,黄源陪他去看“国风”的演出,在东坡剧院,很巧,演的正是《十五贯》。当时的场子很破,机车声震耳欲聋,舞台不时晃动,台上唱什么也听不清。但散场时,张骏祥舒了一口气说:“这出戏真激动人心啊!”
 
原先的《十五贯》,并不算一出好戏。双线展开,剧情冗长,全本26折要演12个小时,至少得两三个晚上。这需要改。
 
怎么改戏,是个大问题。
 
 
2010年,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世瑶(左,饰娄阿鼠)和程伟兵(右,饰况钟)在《十五贯》的演出中。
 
黄源和作家郑伯永、浙江省越剧团编导陈静一起讨论改编思路。之后,成立了剧本整理小组,去掉本子原有的神化和迷信,增加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判斩一场,况钟听见犯人喊冤后,由问话中发现时间、地点不符,才开始怀疑犯人冤枉,而不是像从前由鬼神启发而怀疑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对这一点改编十分赞同。
 
汪曾祺也说,整理传统戏最成功的一部是昆剧《十五贯》,“它所达到的水平,比《将相和》《杨门女将》更高一些,因为它写了况钟这样一个人物,写得那样具体,那样丰富,不带一点概念化和主题先行的痕迹。”
 
没有排练厅,他们借了上海蔡同德制药厂杭州制药工厂的厂房,就在现在的华侨饭店附近,厂里停工时,他们就排练。当时还是石板地,黄源每天也从早泡到晚,边排边改,回到家,身上还有一股浓浓的药味。
 
从剧本脱稿到排练完成,包括作曲和舞美工作,只花了20天时间。
 
1956年1月1日,首场审查演出要开始了。地方,就在杭州的胜利剧院。邀请的观众,是全省搞戏改的干部,以及各剧种的主要演员。能不能通过审查,黄源心里还是有点七上八下,于是,他动了一点脑筋。他特地安排了下午先按老本演,晚上演新本子。
 
为了让大家看得懂,他还在台前设置了一个字幕条,把唱词和念白,用幻灯片一张张打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戏时常见的字幕条,如今发展成了台两边各一条。当年,《十五贯》是首创。
 
新老一对比,效果一下子出来了。这出戏在胜利剧院一连演了23场。有意思的是,省文化局还专门设了一个电话,听听大家的意见。要知道,当时有电话的人家很少,但那段时间,却接到了200多个热线电话。
 
第一站选哪里呢?黄源和剧团商量,去上海。
 
大上海最早盛行的剧种就是昆剧,抗战前还曾是“昆剧传习所”弟子组织的昆班“仙霓社”的基地,周传瑛、王传淞正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要想红,就必须先过了这个“码头”。
 
 
2010年浙江省戏曲展演,昆剧演员林为林在表演《试马》。
 
2月,刚好是春节期间,在永安公司7楼顶端的永安剧场演出,场场火爆,一连演了25场。
 
戏开演前,观众手里都发到了一张剧团特制的朱印意见表,如果散场后写完,就收回;如果来不及,就带回去写。
 
黄明明有个厚厚的文件夹,第一页写着“各地观众对《十五贯》的意见”,里面满满当当夹着60多张“剧评”,有的意见表写不下,就写在400字方格纸上。
 
黄源请了老战友、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看戏,巧的是,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也在上海,就一起来了。
 
散戏后,陆定一对周传瑛说:北京再会,我在北京等你们。
 
从水土不服,到满城尽说《十五贯》
 
曾在第一版里跑龙套的沈世华还记得,剧团进京时,衣箱上的“浙江昆苏剧团”的字样,是他们在硬纸板上剪出宋体空心字贴到每一个墨绿的衣箱侧面,再用白漆刷上去做出来的。
 
《十五贯》并不是一炮而红。很多人已经几十年没看过昆剧了,对这久已衰落的剧种很陌生。
 
4月8日,《十五贯》来到北京前门外的广和楼剧场,先在内部做了一场试演。
 
田汉和梅兰芳都来了,惊艳不已。散场后,田汉特地来到后台,给演员们打气:“别看这个场子又旧又简陋,你们知道吗,这个广和楼以前叫查楼,两百多年前,洪昇就在这里演他的《长生殿》。你们这次到北京来也在这里演,既演《十五贯》又演《长生殿》,昆曲就从这里重新兴起,那不是很有意义么?”
 
“南昆已陷泯灭的边缘,这出戏把这个剧种救活了。”他回家后,连夜写了剧评《看昆苏剧团的“十五贯”》,刊登在《光明日报》上。
 
真的被他说对了。
 
那天散场后,梅兰芳也没走。他仔细听了两个观众的对话:
 
一个说:“我向来不懂昆腔,这一次是本着好奇心来的。谁知道一看是这么好的戏,看三个半钟头一点也不腻。”另一个说:“我过去听不懂昆腔,哼哼唧唧唱一会儿就算完了一出,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是今天出乎意料之外,我居然都听懂了。”
 
“想到不同的剧种对于不同地区的观众,当然有习惯不习惯的差别,但是突出的好戏是人人都爱看的。”回家后,梅兰芳一连写了两篇剧评,投稿给北京的报纸。后来,他每场都要买几十张票送给亲友,成了铁粉。
 
但是,4月10日公演的《十五贯》,还是因为水土不服,1000张票只卖出了40张。
 
“要有信心,不要因为最初的冷场就轻易换戏。”黄源这样叮嘱带队去北京的省文化局副局长陈守川。
 
“有一天,剧团领导要求我们理好发、洗好澡,穿得干净一点,说是要进中南海,有一场重要演出。到了中南海怀仁堂,才知道毛主席来看我们的戏,大家都很激动。谢幕时,毛主席高兴地站起来双手举过头顶热烈鼓掌。”
 
 
2006年12月3日,杭州西子湖畔的画舫上乐音袅袅,浙江昆剧团的四位优秀青年演员在现场演奏的乐曲中粉墨登场,翩翩起舞,为游客们现场表演了昆曲片段,引来观众一片叫好。
 
周世瑞,周传瑛的大儿子,当年他跑龙套,在《十五贯》里演衙役等小角色,这个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5月17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专门召开了一整天《十五贯》座谈会,当年记录员的速记稿,也被黄源珍藏着。
 
那篇著名的社论,由人民日报文艺部袁鹰(原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起草,夏衍修改,胡乔木审核,周恩来签发。
 
之后便是满城尽说《十五贯》。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4月10日到5月27日,《十五贯》在北京共演出46场,观众达到7万多人次;之后的全国巡演,共演了98场,14万人观看。之后又拍成电影,全国500多个剧团演出《十五贯》……
 
黄明明说,60年来,这出戏有两次高潮,一次是1956年,另一次就是1977年至1978年的重演。
 
1978年后,浙昆恢复演出《十五贯》。
 
2016年5月,《十五贯》再次展现在京城的舞台上——星光熠熠,名家荟萃,名角争辉。这次,早在一个月前戏票就卖完了。
 
2017年10月,浙昆携看家戏《十五贯》,汇集“世、盛、秀、万、代”五代浙昆传承人,并邀请上海昆剧团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共同助阵演出,作为当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隆重上演。
 
 
相关标签: 济南庆典公司 农新 云上演出 戏曲 观众 名家 过年 记者 湖北 日报
相关新闻
服务范围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78-528-25688

微信号

jinanyanyi

二维码
线